">
記 者丨阮瓊 劉璐
通訊員丨黃旺宣 魏永伙 李俊 采寫報道
郭建華近照。劉璐 攝
“不好意思久等了,馬上有演出,這兩天一直在排練……”5月7日,一位高瘦的老先生邁進黃石銅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,邊走邊說道。
這位臉上總是掛著笑的老人,臉上布滿了皺紋顯露出歲月留下的痕跡,但滿頭灰白的頭發又顯得整個人精氣神十足,談吐間還能感受到他儒雅的氣質。很難想象,他是越戰老兵郭建華,曾帶領連隊冒著槍林彈雨立下二等功。
冒著槍林彈雨,拖回6臺受損坦克
伴隨著郭建華的講述,一段炮火連天的往事逐漸浮現在眼前。
“1979年2月17日一早,我軍的炮火映紅了天空,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。我們加強連200多號人分三個方向開始進發。”作為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修理連連長,也是出了名的“坦克醫生”,郭建華帶著80人前往云南河口主攻方向,進行戰時技術保障。
“敵人早有防備,在河對岸埋下了大量的反步兵地雷、反坦克地雷,我們的11臺坦克剛開過去,一下子就炸損了6臺,戰力去了一半。”郭建華痛心道。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,便是帶隊前往戰場,搶修在云南河口主攻方向被炸損的6臺坦克。
郭建華舊時軍裝照。受訪者 供圖
“到了前線后,我們發現6臺坦克停在河對岸,而敵人還在進行猛烈地炮火攻擊,意圖完全摧毀6臺坦克。”郭建華和戰友們氣得咬牙切齒,“絕不能讓敵人得逞,必須將6臺坦克帶回來!”
冒著槍林彈雨,他帶著8人組成的2支小隊,分別開著2輛坦克牽引車,順著坦克壓過的車轍印開過去。“必須得特別小心,不能走出車轍印的范圍,其他地方可能就有地雷。”郭建華說,而在前方的高地上,還有敵人發射的炮彈和暗槍,令人防不勝防。
一河之隔的小段路,郭建華一行8人頭頂密集的炮火,朝著坦克艱難挪動。之后,在我軍火力掩護下,郭建華等8人小隊瞅準時機,靈活騰挪,打打停停,來回折返三次,前后用了2個多小時,僥幸將6臺坦克牽引回來。
“就這樣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活動,我們當時已經成了‘活靶子’。”郭建華回憶,有一次為躲避敵方炮彈,他向側方臥倒躲避時,不慎滾進了炮坑里,爆炸掀起的泥土瞬間將他掩埋。戰友們手忙腳亂地將他從泥土里扒出來,一度還以為郭連長犧牲了。
拉回更要修好,修理連“一戰成名”
坦克是被拼死拖回來了,但是這樣做值嗎?
逃出了炮火圍攻的郭建華帶著技術保障人員立即對6臺坦克逐一檢查,發現每臺坦克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。
“由于坦克損毀程度較大,就算是在修理車間里修復也較為困難,更別提在戰場上了。”郭建華介紹,但前線需要重型武器的加持,每多一臺坦克,戰場上我軍的勝勢就更大。
冒著生命危險帶回來的坦克,無論如何也要修好。有條件要上,沒條件就創造條件上。按照“缺什么補什么”的原則,郭建華帶著修理連40人連夜著手,硬是將簡陋的前線臨時修理點,變成了簡易版的“部隊大修理車間”。
郭建華的獎章證書。劉璐 攝
“就這樣沒日沒夜地搗騰了兩天,當修理好的6臺戰損版坦克雄赳赳、氣昂昂重返戰場時,戰士們都驚呆了,接下來是一片歡呼聲。郭建華所在的修理連也因此“一戰成名”。
“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奇跡,極大振奮了我軍士氣,打擊了敵人氣焰。”郭建華說,此次戰時搶修經驗,創造了我軍戰時技術保障的多個“首次”,并被作為一個成功案例,編入裝甲兵技術學院教科書。
在隨后一個多月的戰斗中,郭建華帶著修理連,在敵人炮火的圍攻下先后搶修了戰損坦克40臺,排除故障車80多輛。
戰斗結束后,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炮兵政治部授予郭建華二等功,證書上這樣評價:“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,不怕犧牲,不畏艱險,組織得力,完成任務顯著。”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