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在岳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,坐落著一座歷經六百余年風雨的古村落——張谷英村。
這座被譽為“天下第一村”“民間故宮”“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”的江南民居建筑群,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,成為湘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典范。
6月19日,“江湖不遠 岳陽很近”——全國網絡媒體“湖南e周”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張谷英村,感受古村在新時代煥發的獨特魅力。
古建新生,科技賦能的文化躍遷
青磚黛瓦鐫刻歲月肌理,百字福步道更添古韻悠長。漫步張谷英村當大門前,明代雕花仍顯精致。龍形山下,白墻黑瓦與綠水青山相映成趣。穿過當大門的“龍口”,踏上刻著“龍齒”的石階,便走進了張谷英村的時光隧道。
這座占地5.1萬平方米、擁有1732間房屋的古建筑群,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民居群落,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12年被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。
龍形山閑置資產改造的科技體驗館內,VR技術帶游客“穿越”到2046年的宇宙遨游,20分鐘的沉浸式體驗讓傳統文化與未來科技碰撞出火花;由廢棄小學“修舊如舊”而來的鄉村美術館,每年吸引10萬寫生學生,80余幅湖南美術名家作品在此展出……“文物保護+業態創新”模式,讓古建筑成為可觸摸、可體驗的文化空間。
張谷英村90%以上的村集體收入來自旅游業,近800位村民從事餐飲、住宿、民俗表演等相關行業。非遺體驗中心里,岳陽花鼓戲的“幻影互動”、岳州皮影的雕刻體驗,讓傳統技藝在指尖復活。
家訓鑄魂,文旅IP的精神破圈
“耕讀繼世,孝友傳家”,當大門上的對聯道盡張氏家族的精神內核。
在孝廉家風傳承館,“割股奉親”“竹林義重”等故事以互動投影的形式呈現,游客伸手即可翻閱族譜,探尋文化基因。
2023年,張氏家訓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其“孝當先、和為貴、勤耕讀、崇廉潔”的核心理念,通過28幅帶二維碼的楹聯、孝廉墻等載體,成為游客觸摸傳統文化的窗口。
張谷英村將家風文化與現代文旅深度融合。2025年全國春節“村晚”主場晚會在此舉辦,龍形山上的民俗廣場成為展示“玩龍舞獅”等非遺活動的舞臺,“家”的概念被放大為地域文化符號。
“家”文化IP的打造,帶來了顯著的品牌效應。
2024年春節,張谷英村登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;平日里,“文魁匾”背后張煌、張炳兄弟中舉的故事,“八駿堂”中“刀槍入庫”的雕刻寓意,都成為講解員口中活化的歷史。
在每年超100萬人次的游客量中,有30%是沖著“家風文化”而來,古村的文化認同感正轉化為旅游吸引力。
活態密碼,守護發展的古村智慧
古建筑群里,62條總長1459米的巷道至今保持“晴不曝日,雨不濕鞋”的格局,206個天井的排水系統歷經數百年仍暢通無阻,這些建筑智慧被原樣保留,成為“活態博物館”的一部分。
在王家塅清代建筑群中,“豐”字形結構的468間房屋修舊如舊;上新屋非遺體驗中心,36道工序的巴陵青陶制作、70多道工序的岳州扇工藝,都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向游客開放。
政府投入專項資金用于古建筑修繕,引入專業團隊進行科學規劃,村民以“文化傳承人”的身份參與旅游服務,“最小干預”原則,讓開發成為保護的延伸,形成“保護-開發-反哺”良性循環。
當文旅融合的浪潮席卷而來,張谷英村“建筑可閱讀、文化可觸摸、體驗可沉浸”的模式,給出了傳統村落的現代化答案。
在這里,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“古建筑+旅游”,而是家訓族戒成為廉政教育素材,民俗活動成為文化展演品牌,傳統工藝成為體驗經濟載體。
2025年的張谷英村,既是游客眼中的“民間故宮”,也是村民賴以生存的家園,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精神棲息地。這種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,或許正是古村留給未來的珍貴遺產。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