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干部忙得團團轉,群眾一旁抱手看——這樣的局面是不是基層治理的應有之義?陽新縣林峰社區給出了答案。
6月15日,林峰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陳果的手機彈出一條信息:社區的宏達花苑小區廣場翻新已經基本完成。
這條信息,是宏達花苑小區理事會主任黃華發送的。
“從平整地面到鋪設草皮、砌墻加固,居民全程自主操辦,社區也就是督促了一下。”陳果說,充分撬動居民自治的力量,讓社區干部騰出手為居民謀劃辦理更多民生福祉事業,這才是基層治理的出路所在。
癥結:“累死”干部跑死馬 效果卻“差意思”
曾幾何時,社區活動常陷于“干部忙得團團轉,群眾站著旁邊看”的窘境。
“一個活動,社區廣泛宣傳發動,每天腿都跑斷了,還要各方籌集經費,最后效果差強人意。”陳果說。
這個社區的平安小區過去“路難行、水難通、電難接、網難聯”,社區干部為改變小區的落后面貌,不知道跑了多少腿,費了多少口舌,卻收效甚微。
一來二去,居民倒是混了個“臉熟”。
小區80多歲的老黨員何兆品一語道破關鍵:縣官不如現管,咱小區的事兒,還得依賴咱小區的老黨員、老干部。
何兆品積極聯合何秀松、周理杰等黨員骨干,率先在小區成立了樓棟黨小組和居民理事會,構建起“社區大黨委—社區黨總支—網格黨支部—院落黨小組—院落理事會”五級聯動治理架構,將黨組織的“根系”深深扎入院落這個城市治理的“神經末梢”。
有了組織核心,治理就有了“主心骨”。
院落黨小組和理事會創新推行“院落夜話”“六步工作法”,把居民聚攏在一條板凳上,共商共議解難題。
“院落夜話”,群眾打開了“話匣子”。
在小區黨員帶動和居民共同努力下,平安小區不僅完成了水、電、路、氣、網、活動廣場等多方面的立體化改造升級,居民們還自發組織起環境整治、矛盾協調、傳統節日等各類活動,實現了從“社區管”到“自己管”的轉變。
經驗:“院落黨建”引領居民主動作為
平安小區自治“牛刀小試”效果顯著,“院落黨建”的思路很快在社區大黨委班子中產生。
春江水暖鴨先知。林峰社區黨總支書記吳莉說,小區黨員先鋒和居民骨干與群眾的關系,就好比鴨子和江水的關系。
“社區黨員和居民骨干,能最先感知群眾需求的‘水溫’,也能主動響應、積極作為,可以帶動整個社區從‘被動’邁向‘主動’,讓治理創新的‘春江’泛起溫暖漣漪,也讓基層黨建引領下的治理變革,如春日江水般充滿生機與活力。”
之后,林峰社區精心培育“鄰聚力· 院落黨建” 品牌。
在這個品牌引導下,居民們自發組織活動、領辦實事,還熱情邀請社區干部共享自治成果。
“院落黨建”引領下的居民自治新模式。
這場從“被動接受”到“主動作為”的治理蝶變,是林峰社區深化“一居一品”黨建品牌建設,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生動寫照。
“過去是社區‘單打獨斗’,如今是大家‘抱團取暖’,黨員干部就是我們的‘主心骨’!” 居民潘麗華道出了院落自治的底氣。
平安小區的成功經驗迅速在社區內多點開花。
宏達花苑、山水綠洲、織錦巷、皮匠山、六彎巷等多個網格片區,黨小組、理事會、樓棟長等自治組織架構不斷完善,“四心苑居”、”一線六民”等各具特色的微治理品牌不斷涌現,“鄰聚力· 院落黨建”的品牌效應持續擴大,治理根基越夯越實。
長治:黨員管理機制暢通自治“源頭水”
林峰社區院落黨建引領下的自治格局,如何長治?
為充分激發黨員先鋒作用,社區推出 “五卡一積分”黨員管理機制。
記者了解到,林峰社區為全體社區黨員精準定制了“基本情況卡、崗位責任卡、服務積分卡、反饋評價卡、激勵兌換卡”五類卡片;還動態匹配“政策宣講員、矛盾調解員、民情聯絡員、環境監督員、便民服務員”五大崗位。
直接效果是,68名社區黨員紛紛在所居住的網格小區“亮身份、亮承諾、亮作為”,成為服務居民群眾的“主力軍”。
黨群一道共建美好新林峰。
退休教師向功榮化身“金牌調解員”,半年內成功化解鄰里糾紛12起,并積極協調電力部門遷移老舊電線桿,為社區“口袋公園”建設獻言建策等;
退役老兵倪德文主動擔任老舊小區改造“首席協調員”,面對居民反映的“化糞池容量不足、樓層水管破裂”等棘手問題,他不僅耐心與施工方溝通,更在改造方案需多部門決策時主動撰寫報告、奔走協調、尋找最優解;
居民董明武自發投工,帶領12名志愿者組成“治理先鋒隊”,頂著35度的高溫,連續3小時鋪設120平方米草皮,從平整碎石荒地到改良鹽堿土壤,他們自費購買20袋營養土改善土質,用自制工具壓實路基防止沉降。
同時,一系列源自居民智慧、契合院落實際的治理機制應運而生,讓自治有章可循、常態長效:
“院落公約”凝聚共識,明確行為規范;
“衛生紅黑榜”激發榮辱意識,促進環境自覺;
“愛禮當鋪”積分兌換正向激勵,讓志愿服務持續堅持;
“一戶多車階梯收費”合理引導車輛停放;
公共收益“月月曬”確保透明公開;
環境維護“輪值監督”責任到人,臟亂角落“責任田”承包制……
這些源于群眾自治過程中的“土辦法”“金點子”,使“我的院落我做主”從口號變為現實,匯聚起強大的自治合力。
服務:繪就家門口的“幸福圈”
在林峰社區,“小事不出院,服務送上門”,是“鄰聚力·院落黨建”最溫暖的實踐。
據了解,社區大黨委整合退休黨員、志愿者、退役軍人等骨干力量,成立了 “美林登峰”志愿服務總隊 ,并精準化下設“望鄰”“話鄰”“綠美”“擁民”“紅裙”“黨員先鋒隊”“銀齡先鋒隊”7支隊伍。
近年來,各小分隊緊緊圍繞 政策宣講、節日慰問、困難幫扶、矛盾調解、健康關愛“五個到家”理念,開展960余場次服務活動,觸角延伸至每個角落。
“院落黨建”撬動了各方服務涌到居民家門口。
依托平安小區“紅石榴驛站”、宏達花苑小區“睦鄰議事廳”、織錦巷紅十字會驛站等遍布網格的黨群服務微陣地,志愿服務隊搭建起高效的“訴求—響應”直通車:
綠化帶雜草叢生——黨小組立即帶領志愿者完成修剪整治;
電動車入戶、飛線充電隱患突出——理事會一周內協調安裝21個智能充電樁口;
老年群體期盼更多服務——理事會迅速推出每周“活動計劃表”,為居民送上“中醫理療、法律咨詢”服務禮包。
曾經“相見不相識”的鄰里關系,在一次次共建共治共享中,逐漸變成守望相助的“熟人社區”。
“現在院子可熱鬧了,大家像一家人!”老黨員何兆品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,家門口的“幸福圈”理念日益清晰、溫暖入心。
【記者手記】
院落插進黨旗,居民眼里有了光
把黨旗插進院落,把服務送到家門口——林峰社區基層治理實踐,讓居民的眼里看到了光。
林峰社區的轉變,始于“把支部建在院落里”的破題之舉。平安小區成立樓棟黨小組那天,何兆品老人拄著拐杖召集黨員開會:“黨員不帶頭,誰帶頭?”
這句樸素的質問,道出了黨建引領的核心要義。
當黨組織從社區辦公樓延伸到居民家門口,從“管理末梢”變為“治理核心”,群眾看到了黨員的身影,更看到了改變的希望。
這種組織覆蓋的“物理變化”,最終引發了群眾參與的“化學反應”。
當黨組織成為凝聚人心的“磁石”,當黨員成為帶動群眾的“頭雁”,群眾自然會從“旁觀者”變為“參與者”。
林峰社區充滿煙火氣的治理場景,正是基層治理現代化最生動的注腳。
實踐證明,只要把黨組織建在群眾身邊,把服務做到群眾心里,再復雜的治理難題,也能在黨群攜手的努力中找到答案。
策劃:陽新縣委組織部、陽新縣興國鎮黨委
執行:王曉吾、鐘夢婷、盧奇棋、李得春
記者:田城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