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陽新縣興國鎮熊家垴社區成立于1998年。25年彈指一揮間,這個社區在陽新的大懷抱中快速成長,如今正芳華正茂。
虎踞龍盤今勝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這個曾經地質災害頻發,血吸蟲泛濫,渺無人煙的水田湖泊地帶,如今成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,湖北省充分就業社區,陽新縣文明社區……
在“五共”思想指引下,熊家垴社區按照興國鎮黨委的思路,提出努力打造“齊心、熱心、安心、暖心、稱心”的“五心”小區。
熊家垴上,“五心”花開紅艷艷。
曾經的熊家垴,“一半農村一半城”,是陽新時代的記憶。 通訊員 供圖
陽新繁華地,無縫“嵌入”社區服務
熊家垴社區,以白楊轉盤為頂點,呈兩個倒立的三角形狀。
這個社區,是陽新縣城區繁華的代表。
2015年,陽新首個大型綜合購物中心“新光百貨”落戶光谷小區,國內外知名商品品牌匯集于此;
2019年,集購物、餐飲、娛樂、休閑為一體的商業綜合體“城市廣場”落地,深受群眾喜愛。
新環家電、大潤發超市、好又多超市等大型商貿中心陸續入駐。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娛……極大滿足了陽新居民生活需求。這個陽新規模最大、最繁榮城市商圈,還提供了3000個就業崗位,充分帶動了群眾就業。
如今的熊家垴,處在陽新15分鐘商圈核心地帶。 通訊員 王燕飛 攝
熊家垴的發展,令社區干部劉明記憶深刻。2008年,她從武漢回到社區,“幾年時間沒回,居然連路都不認得了。”
那一年,陽新縣城第一棟18層電梯房小區“鑫榮佳園”落成,這個“一半城市一半村”的城郊社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。
富豪春天、鑫榮佳園、金三角、光谷、錦華都城;步步高、梅苑、朝陽、迎賓花園、盧家灣……多個成型商業居民小區和分散型居民區與商貿大樓同步形成。
社區老人講,這里的原住民只有40來戶人家。伴隨城市化進程,老居民因為拆遷搬走了。10年時間,4000余戶新居民在此落戶,人口達到了10913人。
這樣一個人口集中,商貿服務業繁榮的社區,具有“四多”特點,即人口多、私房多、商鋪多、糾紛多。作為轄區“娘家”,面對各種復雜情況,社區服務和治理應如何嵌入?
“我們堅持黨建引領,把握“共謀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評、共享”路徑方法 ,廣泛深入發動居民群眾,共同參與建設治理。”熊家垴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麗芬說,最關鍵的就是一顆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“真心”,想居民所想、急居民所急,搭建黨與群眾之間的橋梁,將社區變成服務群眾的溫馨港灣。
外化到行動上,就是嵌入齊心、熱心、安心、暖心、稱心“五心”服務。
黨建引領,“五心”服務。 記者 田城 攝
齊心熱心“并蒂蓮”,贏得花開香滿園
從鄉村到城市,從分散雜居到融合聚居——25年的治理過程中,熊家垴社區干部深刻認識到:
“唯有心往一處想,力朝一處使,才能‘眾人拾柴火焰高’”;
“散是滿天星,聚是一團火”;
“如果把發展比喻成‘一盤棋’,那么必須依靠‘大合唱’才能落實”。
熊家垴社區審時度勢,提出“齊心”觀點,在每個小區,構建“社區大黨委—社區黨總支—小區網格黨支部—樓棟黨小組—黨員中心戶”五級組織架構,把黨組織建在一線、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。
以金三角小區為例,成立小區網格黨支部,通過多輪民意調查,甄選出 3名樓棟黨小組組長、40名黨員中心戶。
43名骨干黨員被充分激活。每個月,金三角小區都會有一天“支部主題黨日”活動。主題黨日給6名社區黨員、36名下沉黨員下單“派活”,督促黨員參與社區治理,發揮先鋒模范作用。
充分發揮集體力量,實現樓棟自治。 通訊員 供圖
依托小區網格黨支部,搭建由業委會、樓棟議事會、評議會、監督委員會、治理先鋒隊、志愿服務隊等構成的“1+6”議事協商組織。
目前,“1+6”組織實現了小區19座樓棟、42個單元全覆蓋,凝聚力量議事辦事,“組織居民管居民”。
今年來,圍繞小區綠化、安保、衛生等居民身邊的小事實事,金三角小區召開樓棟議事會、業主委員會10余次,收集居民意見建議19條。
鄰里守望山成玉,街坊相親土變金。在“城市冷漠癥”現象突出的今天,熊家垴社區把“熱心”作為治理的關鍵詞。
根據不同人員性格、特長、職業,熊家垴全面摸排各類社會資源,建立起“能人庫”“資源庫”,共摸排出律師、教師、水電工等專業特長居民80余人。
這些人,愿意付出,也舍得付出。
熱心黨員來了——僅8月份,退休黨員張遠紅帶領21名居民自發投工投勞140余個,參與更換小區消防管道100米、維修外墻5處、疏通排污管道60米,形成良好示范帶動效應;
熱心群眾來了——針對小區綠化破損問題,樓棟居民石教鉆等15人自發出錢購買綠化樹苗石楠樹補栽121棵;
熱心志愿者來了——暑期,“向日葵”志愿服務分隊組織12名大學生為50余名留守兒童提供作業輔導、托管等服務;
熱心企業來了——新環電器、好又多超市等企業積極參與小區共建,為小區積分超市捐助各類物資價值5萬元……
記者了解到,該社區充分發揮駐點單位、企業、社會組織、群團組織、自治組織等各方力量,建立社企聯盟互助機制,安排人員、資源、資金用于小區環境整治、疫情防控、文明創建,效果明顯。
調動多方面“熱心”力量共治。 通訊員 供圖
代入好機制,做實居民“自己管自己”
社區治理,“小公約”往往能夠釋放出治理的巨大作用。
按照“事項大家定、建設大家上、小區大家管”原則,熊家垴出臺《居民公約》《文明衛生十不準行為規范》,督促大家共同遵守。
居民張某違反規定飼養寵物狗,影響環境衛生。經業委會上門做思想工作,張某主動放棄養狗,義務當起公約監督員。
今年來,小區業委會與居民談心談話30余人次,規范居民言行。
在積分制激勵機制下,居民參與小區事務管理積極性高了,200余名居民參與積分兌換,發放獎品300余件,一批“調解員”“監督員”“巡邏員”自發涌現。
先鋒引領,居民實現自我管理,自我服務。 通訊員 供圖
好人好事、先進典型上“紅榜”;隨意扔垃圾、亂搭亂建、踩踏草坪等不文明現象上“藍榜”。
“金牌調解員”倪德金說,一些矛盾糾紛根本傳不到社區干部耳朵去,居民自己就能消化。“一些上藍榜的街坊,覺得給小區抹了黑,事后都積極改進。”
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麗芬打了個比方,如果把整個社區比喻成一個大池塘,那么各種自治機制就好比池塘的“自凈系統”。這些機制的巧妙運用,讓各種繁雜事務纏身的社區干部“安心”了很多,能夠騰出手來謀劃更多社區發展大事。
家,是永久的鄉愁。熊家垴社區認為,社區一定是有溫度的,既要有“小家”的真情,更有“大家”的溫暖。
打造“暖心社區”很快擺上案頭。
熊家垴的暖意,在幫扶單位、下沉黨員干部、轄區企業、愛心商戶、兩新組織、熱心居民之間時刻流淌:
這些人員加入由“紅星”“向日葵”“綠水青山”“巾幗”“金點子”“天使”“社企聯盟”七只隊伍組成的“彩虹”志愿服務隊,年復一年開展幫困扶弱、助老助殘、愛心助教、治安巡邏、醫療救助等志愿服務活動;
熊家垴的暖意,在60多名“銀齡先鋒”身上流淌:
以張炳川、阮仕湖、張遠紅、石則明等為代表的退休老黨員、老干部爭當宣傳員、服務員、引導員,主動挑起社區治理的重擔,為社區的天空涂抹出濃濃的“暖色調”;
熊家垴的暖意,在先進典型身上流淌:
“五星家庭”石千紅、“好婆婆”張引娣、“好媳婦”石文玉、“好鄰居”石教鉆、“先鋒志愿者”陳煒煒……好家風和正能量是可以傳遞的,在小區,學先進講文明、傳家風樹美德被熱議、熱學。
民事民享,打造“稱心”小區。
社區幸福,“大家”創造。 通訊員 供圖
這幾年,熊家垴社區顏值提升了,安全度高了,良好風尚成型了。記者了解到,該社區多個小區居民滿意度問卷調查中,群眾對社區服務打了高分。
“時代是出卷人,我們是答卷人,人民是閱卷人。”陽新縣興國鎮黨委書記吳坤說,社區治理千頭萬緒而又簡單重復,考驗著基層黨組織的治理智慧和性子耐心,“如何推動實現群眾最大限度自我治理,解答考卷,熊家垴社區做出了一些積極而有益的探索。”
策劃:闞華東
執行:鐘夢婷 劉明
文字:田城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