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編者按:“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,統籌推進鄉鎮(街道)和城鄉社區治理,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。”
立得住、叫得響、推得開——近年來,陽新縣興國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,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的滿足感、獲得感,持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,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批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范本。
“善治”,根本核心在黨建,關鍵節點在“人本”,重要途徑在“創新”,一切靶向在“治善”。
善治是方法路徑,治善是目標結果。
矛盾在社區“化解”、服務在社區“升溫”、難題“共謀共議”、基層治理變“智”理……近年來,陽新縣興國鎮張家垴社區勇于開拓創新,探索善治路,運用“七進小區”“紅色周末”“十聯十幫”社區治理新模式,結下了“治善果”,讓社區成為服務民生和保障民安的堅實哨所。
居民敲鑼打鼓,錦旗送給“社區親人”。通訊員 供圖
“七進小區”,服務延到家門口
唯有堅守民生情懷,才能讓發展實績更有“溫度”,惠民答卷更有厚度。
從去年至今,陽新縣委書記萬鼎在興國鎮調研“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”活動中多次指出:
要堅持黨建引領,迅速構建“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、共建共治共享”社區治理體系,深入打造試點小區,示范推廣成功經驗。
8月4日,張家垴社區黨總支書記曹紅說,在興國鎮黨委的統一調度下,社區堅持黨建引領,統籌推進黨建“七進小區:
即,組織設置進小區、黨員管理進小區、民主議事進小區、先鋒模范進小區、文明創建進小區、法治保障進小區、數字智能進小區,將黨組織的“神經末梢”延伸至居民小區,將服務居民的“觸角”延伸到家門口,鼓勵黨員帶頭參與小區治理。
“真正把黨組織建在基層、用在群眾身邊,給居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。”曹紅說。
在黨員先鋒模范帶動下,居民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,從以前的“要我干”轉向“我要干”。
“左鄰右舍”座談會收集民意。通訊員 供圖
2023年以來,這個社區組織黨員群眾開展人居環境整治、文明勸導、助老助殘等志愿服務活動60多次;
圍繞路面、下水道、綠化、衛生身邊小事實事,召開議事會10多次,收集居民意見建議50余條并逐一解決;
社區民警、法律顧問深入開展糾紛調解、全民反詐法治宣傳活動40多次,處理矛盾20多起;
社區還廣泛開展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婦”“好鄰居”“好父母”“好夫妻”“最美家庭”“最美志愿者”系列評選表彰活動,將家庭之美、環境之美、人文之美、和諧之美推到臺上,將“一處美”變成“處處美”,從“外在美”變到了“內在美”,從“一時美”變到了“常態美”。
這個社區黨員服務有多細?理事會4個、片長和樓棟長102人,黨小組23個,黨員中心戶23家。
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,推選衛生委員、治安委員、文體委員、消防安全員共158人,為社區居民編織了一道縱橫交錯的民生服務網和安全防護網。
變化觸手可及,服務隨叫隨到。
廣大居民的心被捂熱了。社區在快速變“善”他們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,支部與居民緊密相連,心貼得更近了。
入戶了解群眾生活情況。通訊員 供圖
“十聯十幫”,開出治理“金藥方”
居住城市小區,廣大群眾最大的需求是“安居”。
要實現安居夢,就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所強調的一樣:要“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”。
深入調查研究,才能在最直接的基層治理中找方向、找思路、找方法,既要“望聞問切”,更要開出“金藥方”。
記者了解到,為了讓志愿服務更加精準有效、居民生活更加幸福,張家垴社區以“問題”“目標”“效果”為導向,2023年5月,依托網格小區實行“十聯十幫”工作機制,進行精準化服務,針對特殊群體,還實行一對一幫扶。
“聯”,就是每個志愿者聯系10戶左右居民;“幫”,就是為聯系居民戶開展精準志愿服務,幫助居民解難題:
包括:幫突發急事、幫調解家庭矛盾、幫介紹就業、幫處理鄰里糾紛、幫政策解讀、幫孩子入學、幫辦理證件、幫就業培訓、幫維護權益、幫心理咨詢。
張家垴社區對每一位志愿者提出,要“進十家門、訪十家情、解十家難、暖十家心”,逐步打通服務居民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目前,該社區包戶志愿者共有210多人,被居民親切地稱為“十戶長”。
今年6月,包保志愿者黎訓浩突然接到聯系戶李黔生打來的求救電話,他71歲的妻子王雪突發心梗,情況危急。
志愿者黎訓浩背起心梗群眾。通訊員 供圖
黎訓浩一邊聯系救護車,一邊向李黔生家飛奔。救護車來后,由于巷子窄不能直接開到樓下,黎訓浩細心背起老人,將她送到救護車上,由于搶救及時,老人轉危為安。
小區路壞了,志愿者劉富發自掏腰包修;下水道堵了,他請師傅疏通;沒路燈,居民出行不便,他又花錢買來燈線自行安裝。
劉富發成了社區“最美志愿者”,不僅照亮了夜行的路,更溫暖鄰居們的心……
自掏腰包修路燈的志愿者劉富發。通訊員 供圖
在“十聯十幫”工作機制下,越來越多心系社區的志愿者涌現出來,社區志愿服務水平越來越高,極大充實了居委會管理小區的力量。
張家垴“十聯十幫”機制的成效肉眼可見。今年,以桔子園小區、周家灣小區、迎賓小區為代表的特色基層治理示范小區紛紛涌現。
這個社區,在陽新縣多次考評中,成為“陽新縣最干凈社區”“陽新縣最美社區”。
跟跑、同行、領跑——張家垴社區創新治理的腳步仍未停止。
“紅色周末”,品牌服務見真情
在張家垴社區,有這樣幾支隊伍:
小區牛皮癬現象嚴重,“文化文藝志愿服務隊”就將牛皮癬全部清理,打造成文化長廊;
居民在綠化帶內種果蔬,“鄉風文明志愿服務隊”上門做思想工作,拔掉蔬菜,買來紅楓和草皮代替;
小區墻面脫落嚴重、車輛亂停亂放,“衛生環保志愿隊”與物業一起進行墻體刷白,劃停車位;
小區陳年垃圾堵塞消防通道,“科普志愿服務隊”在小區開展消防安全知識培訓,引導居民一起清理干凈后,打造出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……
像這樣的志愿服務隊,這個社區足足有8個。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:“紅色周末”志愿服務總隊。
據悉,2022年,張家垴社區整合轄區資源,成立了紅色黨員先鋒、理論政策宣講、文化文藝、鄉風文明、衛生環保、醫療健康、科普宣傳、紅十字會8支紅星志愿服務隊伍,創建“1項特色品牌+N項志愿服務”的“月月有計劃、周周有主題”的“紅色周末”特色志愿服務品牌。
“紅色周末”志愿服務品牌樹進民心。通訊員 供圖
這些服務隊,指向性極強,聚焦殘疾人、留守兒童、孤寡老人、人居環境、文明創建、安全生產等熱點難點問題,梳理解決居民“最急、最盼、最怨”事項。
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這8支服務隊每天所做工作,就是將治理重心“沉”下去,讓社情民意“浮”上來。
簡言之,日常定期收集居民的需求清單,讓群眾“點單”。
每周六或周日,開展居民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,解決實際問題,志愿隊“接單”。
年初至今,“紅色周末”志愿服務活動共開展各類活動90場次,受益群眾7000多人。
文藝志愿服務隊送精神食糧。通訊員 供圖
在“紅色周末”品牌基礎上,該社區又創立“情系周二·情暖夕陽紅”和“紅色周末·我是家園美妝師” 兩個特色志愿服務品牌。
目前,這兩個特色志愿品牌運轉良好,居民好評如潮。
退休干部陳世堯由衷贊嘆:“紅色周末,是張家垴社區的一面旗幟。旗幟在哪,文明就在哪,和諧就在哪!”
這兩年,張家垴無論是社區面貌還是干群的精氣神的變化都很大,環境美了,群眾言行文明了,鄰里關系和諧了。
在外務工半年沒回的居民李彬驚嘆于社區之變:“剛回小區,恍惚之間都快不認識了,還以為走錯了路!”
黨建引領、干部嵌入、群眾參與——
張家垴社區“十聯十幫”和志愿服務的熒熒星火,匯聚起如炬火光,點燃了萬家燈火,將群眾的心照得亮亮堂堂。
策劃:陳世忠
執行:鐘夢婷 彭彩霞
記者:田城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