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錨定創建“四個示范區”構建重要增長極要素保障新格局
黃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、局長 寧蘭
黃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深入貫徹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精神,充分發揮生態建設和要素保障主力軍作用,錨定創建“四個示范區”,在構建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要素保障新格局中當好“排頭兵”。
堅持融合優先
努力創建規劃引領發展示范區
構建理想空間結構。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和形態,高標準建設光谷科創大走廊;依托武陽高速和武漢都市圈南通道深度對接武漢新城和花湖機場;依托203省道打造串聯花湖機場、黃石城區、新港園區、陽新、九江的城鎮發展帶;依托黃石優越自然條件,打造沿長江、環磁湖、環大冶湖最美岸線,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格局。
培育優勢產業集群。對標全省“三高地、兩基地”目標和五大優勢產業,傾斜資源要素供給,重點保障新材料、電子信息、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、臨空產業四大產業集群建設。
營造宜居環境品質。圍繞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、健全便民商業服務設施、完備市政配套基礎設施、充足公共活動空間要求,按照15分鐘生活圈標準完善民生基礎設施規劃,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及綠化開放空間用地比例,規劃引領城市更新、危舊房改造,不斷提升全體市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突出地域風貌特色。立足本地山水資源特色和工業遺產文化,突出地域特點、文化特色、時代特征,形成新時期下礦冶與山水古今交融的城市特色風貌空間。
堅持節約優先
努力創建資源節約集約示范區
推動要素改革。探索用地用林指標帶項目報批,做強做實重大項目儲備庫,精準保障重要交通樞紐、基礎設施、四大產業集群項目要素需求。探索土地“批供合一”改革,做到精準供地,進一步降低批而未供、閑置土地比例。
守牢安全底線。嚴格實施“三區三線”管控,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上圖落地,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??茖W編制濕地保護發展規劃和各類自然保護地規劃,開展新一輪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三年行動。
盤活存量土地。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三年攻堅行動,盤活城鎮低效用地。通過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土地房產辦證問題,支持國有平臺增資擴容。指導大冶市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改革。
激活園區示范效應。深化“畝產論英雄”改革,推廣工業項目“標準地出讓+六證同發”服務模式,到“十四五”末建設用地畝均GDP平均增速提高到7.0%以上,力爭集約節約用地評價排名進入全省第一方陣,重點園區評價排名進入“英雄榜”。
堅持生態優先
努力創建“兩山”理論轉化示范區
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。加快實施環大冶湖生態廊道綠化提升、“千村萬樹”、油茶擴面提質增效、石漠化綜合治理、國家儲備林、廢棄礦山復綠等生態工程,見縫“插綠、增綠”,力爭森林覆蓋率、森林蓄積量年均提升0.2%、1.5%以上。
創建自然保護區示范點。優化整合自然保護地,高標準落實自然保護地規劃、濕地保護規劃、濕地保護名錄,建成網湖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和蓮花湖、保安湖自然保護區示范點。
優先發展林業新興產業。探索林業碳匯生態補償機制,推廣現代國有林場“五化”建設,打造康之堂鐵皮石斛等一批林業品牌,力爭年均實現林業總產值120億元以上。
堅持強鏈優先
努力創建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
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。探索“多級聯動、協同找礦”模式,支持地勘單位、礦山企業、國有平臺深部找礦、重點勘查區及空白區找礦,力爭銅鐵金鎢鉬等戰略礦種找礦突破。
科學合理設置礦業權。加快投放一批露天礦權和地質找礦成果,助推綠色建材和有色金屬產業鏈發展,將黃石打造成武漢都市圈 “工業糧倉”。
支持礦業綠色發展。堅持“見綠、干凈、整潔”標準,實現生產類礦山綠色礦山創建達標率100%。支持礦山企業技改升級、礦權整合歸并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,持續提升礦業經濟貢獻能力。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