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樟樹嶺村地處鄂城區碧石渡鎮東面,南靠白雉山,屬于丘陵地帶,因地勢相對較高,歷來干旱缺水,農業種植條件有限,許多農民選擇外出務工。
據統計,近五年樟樹嶺村年均在外務工人員有1150人,其中700余人常年在外務工,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出客觀導致了鄉村空心化、老齡化,但同時也為鄉村建設積攢了巨大的人才資源。
近年來,樟樹嶺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深化共同締造,大力挖掘本土人才資源,動員能人回鄉創業,凝聚起鄉村振興合力,讓千年古村煥發生機活力,把和美鄉村愿景一步步變為生動現實。
“能人”返鄉,激活歸雁經濟
村黨支部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,以發展產業集聚人才,緊盯“人才鏈+產業鏈”雙鏈融合,詳細摸清在外能人狀況,并邀請在外能人回鄉開展鄉情懇談會,增進能人與家鄉良性互動。
通過補貼激勵、開荒免租、流轉土地等政策支持,吸引能人回鄉,涌現出了樟嘉裕民合作社負責人陳國華、蝶夢園合作社負責人陳航等一批帶著濃濃“鄉愁”返回農村創業的歸鄉人,真正實現“能人”返鄉,激活“歸雁經濟”。
通過“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積極推行“流轉土地有租金、入股企社有利金、進社務工有薪金”利益聯結機制,推動合作社大量吸納樟樹嶺村勞動力,105名村民成為社員,140余名附近村民提供臨時務工,其中17名脫貧戶優先上崗,成為既拿租金、又領薪金還可分股金的“三金”農民,實現了家門口就業。
合作社還與省農科院、華中農業大學合作,引進現代果園管理、旱作農業科學節水節肥、沼氣池循環利用等技術,開展新品種培育,共建柑橘科技小院,聯合培養一批種植能人,實現了“科研院所有成果,合作社有種植人才”的雙贏局面。
“能人”說事,共建美麗村灣
村黨支部以創建“望山看水憶鄉愁”庭院式生態美好鄉村為抓手,堅持因地制宜、示范先行、共同締造,推選能人成立鄉賢理事會,召開群眾夜談會多次,聚民策、匯民力,制定符合村民共同愿景的美麗村灣建設方案,讓村民熱情更高。
通過鄉賢捐資、群眾籌資,積極申報項目資金支撐,樟樹嶺村整合400余萬元推動白雉山、詹家灣、喬家垴、紫荊花種植片區、陳家大屋、樟嘉裕民合作社等生態景觀串點成線,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。
大力整治人居環境,提升紅色氛圍和鄉土文創風貌,建成一條彰顯樟樹嶺村詩意田園生活的“鄉愁”體驗路線,讓樟樹嶺成為白雉山—四峰山沿線和美鄉村片區的旅游起點。
“能人”示范,重塑文明鄉風
村黨支部堅持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,以能人帶動倡導新風尚,傳承文化記憶,更好培育文明鄉風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。
大力保護和宣傳養蜂、榨油坊、鐵匠鋪、小麻花、純糧酒等傳統手工藝,建立農產品展示中心,幫助傳統手工藝能人開拓市場。
積極挖掘“天下第一家”的義門陳氏文化,組織鄉賢到江西義門陳開展文化尋根之旅,弘揚“忠孝節義為本,勤儉耕讀傳家”的家風家訓,凝聚村民對傳統姓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,傳承優秀傳統文化。
健全農村“村-網格-灣組-鄰長-村民”五級治理共同體,建設紅色驛站,推動黨員生活、村民議事、“鄂小幫”幫辦代辦等服務下沉灣組,推選鄰長30名,其中24名鄰長由各類能人擔任,明確鄰長八大職責,既架起了黨群關系“連心橋”,也充分激發了灣組自治活力。
樟樹嶺村通過挖掘人才資源,帶動當地特色產業規?;l展,打開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天地,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。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