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荊楚網(湖北日報網)訊(通訊員毛紅平 華超)5月27日,一場暴雨過后,從紅安縣城驅車向北不過20公里,就來到了華家河鎮雙河村王家咀灣。鮮花叢中耀眼的文化廣場、紅綠相間的健身器材、穿著統一的村保潔員、清澈見底的當家塘、綠樹成蔭的千年古樹、文化長廊依偎在藍廳周圍、石磨、古宅、洋樓,構成了王家咀灣一幅美麗的鄉間圖案。
位于華家河鎮區南部的雙河村依山傍水,灄水河穿村而過,民風淳樸,自然人文景觀得天獨厚。村兩委充分發動群眾共商共建,引進3家市場主體,配套養殖清水蝦,醞制小吊酒、手工豆腐、糍粑、田園民宿等10多項農家體驗項目。
70多歲的村民劉家保笑著說:“現在村里有能人、鄉賢回鄉捐資建設家園,還引進市場主體發展產業,帶領我們致富,真的得感謝年輕的村支部書記華文勇,他有闖勁更有決心引領我們走上致富之路。”
“前幾年的王家咀灣可不是這樣子,垃圾遍地,污水橫流?!贝妩h支部書記華文勇說,這里一度是村里的“垃圾站”,一到夏天,蒼蠅蚊蟲聚集,行人都繞著走。
“共同締造,建幸福家園,首先得把‘臉洗干凈’。”華文勇說,村里從垃圾處理、河道清理、村道改造等小事做起。
民心齊,泰山移,前幾年村支部精心組織的5場場子會把全村、全灣群眾的心緊緊的聚在了一起。于是,黨員干部帶頭示范,村民們主動拆除破舊豬圈、牛欄,清理掉陳年垃圾,往日亂搭亂建、亂堆亂放的現象得到扭轉。
4棵百年古樹、一口綠色池塘、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……擦亮“面子”,走向“幸?!?,留住鄉愁。不推山、不填塘、不砍樹,依山就勢、因地制宜,雙河村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、不斷升級的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之路。
路上有保潔員,河道有打撈隊,垃圾按戶分類,村里統一收集,鎮里中轉,縣區進行無害化處理……雙河村多年的農村垃圾問題得到解決。如今,雙河村道路整潔,溪水清澈,灣中綠道曲徑通幽,風車、涼亭等穿插其中。
鄉村振興,光有“顏值”不行,還得有“內涵”。該村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,活躍鄉村經濟,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。
近兩年,村里先后引進“湖北優然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”“紅安縣稻麥香種養殖專業合作社”“珍香味”3家市場主體,累計投資500余萬元,并流轉土地320畝,建成有機蔬菜、草莓采摘大棚20余畝。帶動村里60余人就業,人均增收在6000元以上。村里與企業達成協議,荷塘養殖清水蝦的效益中15%直接進入村民口袋,加上固定流轉費用保底,全村一年能拿到10萬多元分紅。
產業建起來了,鄉村的致富路也“活”起來了,“顏值”也不斷高起來了。
在該村8組彭家咀,村民們正緊張地鋪設污水管網。華文勇說:“這個自然灣共有45戶,目前已全部完成了雨污分流,污水管網做到戶戶通,還建了一座水沖式公廁,并拆除了所有旱廁?!?/p>
彭家咀有一個近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,村民彭大爺說:“這個文化廣場是我們灣在外創業的能人彭朝陽捐建的,他把自家的宅基地捐出來建廣場,并捐款近5萬元用來建廣場,還捐獻健身器材一整套。”
在該村九組吳張家灣,63歲的吳祖煙正在灣里的文化廣場上健身,他指著灣里新整修的當家塘、剛安裝完的污水管網贊不絕口。
來到華家灣紅色革命教育基地,只見一群學生正在廣場上接受紅色文化教育。這個紅色文化廣場都是華家灣在外的鄉賢能人自發興建的,總投資達30余萬元,該灣40多歲的村民華先波說:“我在家務農,手頭沒有多少錢,但灣里紅色文化廣場建起來后,為了傳承紅色文化,更為了教育村里的未成年人,我也主動捐了3000元?!?/p>
“王家咀的變化離不開鄉賢能人王百喜、祝孝華為代表的近120萬余元的無私捐助。”村委會副主任王繼學說。
近年來,在廣東創業的王百喜一心想著家鄉的發展,連續20年向鎮福利院老人每年每人捐款200元,向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年年發紅包,灣里建的文化長廊、休閑廳、屏風、景觀塘都是他捐款修建的,僅他一人捐款就在120萬元以上。這不,前不久,他又捐款5萬元購買銀杏、櫻花苗送回家鄉栽植。
“鄉村振興,既要生態美起來,也要百姓富起來;既要‘高顏值’的面子,也要‘好產業’的里子。下一步,我們要啟動鎮區金華大橋至王家咀沿灄水河線83戶的庭院改造和灄水河沿線的景觀帶打造,進一步提升我們村的‘高顏值’,推動我村旅游業的發展。”華文勇對雙河村的鄉村振興充滿了希望。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