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荊楚網(湖北日報網)訊(通訊員 潘慶芳 黃云峰 付志林)坐在家門口,看著游客打卡古村落、古樹群、古城墻、古梯田,羅田縣白廟河鎮潘家塆村老支書潘道升抑制不住笑容說:“路擴寬后,游客多起來,農家樂生意好起來,村民也跟著富起來,昔日偏僻的潘家灣村已經成為國家3A級景區。”
坐落于大別山深處的白廟河鎮山大人稀,尤其是楊家廟、土地堂、左家溝、潘家灣、晉家山等5個村在該鎮西部扇形散落,所處位置就好比五個手指的指尖,海拔最高超千米。以往,要想從楊家廟到晉家山的路有60多公里,由于路不好走,即便是開車也得一兩個小時。
村民要脫貧,交通需先行。羅田縣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、縣農村公路管理局局長張志強說,黨的十八大以來,按照羅田縣委打造白廟河鎮外婆橋循環農業示范片區的部署,羅田縣交通運輸局主動作為,在廣泛調研、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,多方籌措資金,啟動循環農業示范片區連片公路建設。
對新路的渴望與修路后帶來的便利,激發了村民們共同參與、主動奉獻的意識。
潘家灣村治保主任潘龍高說,六組沈建明不僅沒要一分錢占山補償,修路時還給施工人員送茶送水說,“修路是大事,是造福群眾的好事,占我一點山不算什么。”
得知山林、田地在修路紅線范圍,無償捐出1.8畝山林、3.7畝田地的四組村民潘道山甚至開玩笑地說:“我家的山林、田地是塊寶地,條條路看中了。”
民風純樸的村民們的實際行動,讓羅田交通人更加注重工程質量監管,配套完善安防設施、標志標牌等。如今,長14公里、寬4.5米的連片公路直接連通五個“指尖”,村到村只需在“扇面”頂端行走,既節約時間,又便捷安全。
看著公路通到家門口、太陽能路燈安在家門口,曾因出門無路、老人生病要抬出山的72歲村民楊傳明一個勁地感謝黨的政策好。
路通了,曾是外無人知、內無人愛的“山旮旯”的潘家灣,一年四季都綻放無窮魅力的古寨、古城墻、古村落等人文景觀,吸引越來越多的“追求者”踏破了“潘家門檻”。
“連片路修到村民心坎上了,每個組、每個塆都有了硬化路,還有了路燈,路到家門口,燈到屋跟前,我們的生活徹底翻身了。”潘道升說。
73歲的左足英說,4.5米寬的水泥路通到家門口,要上街坐上車20多分鐘就能到。
三組楊希民原來住在偏遠山邊,病困交加,沒路時日子過得艱苦異常。自從有了好路,一家人搬到了村集上,開起了商店,買了一輛農用車跑運輸,住進了140平米的兩層樓房,還種上了天麻、茯苓,去年收入超過30萬元。
連片公路帶來的不僅僅村民通行的便利,而且還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。
楊家廟村支書王金輝指著30個蔬菜大棚說:“修路好后,有老板流轉土地建設蔬菜大棚,每天純收入3000元,還解決了村民家門口就業,助力村民致富增收。”
白廟河鎮鎮長張宜龍說,連片路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,也串連起致富產業,現在村村有產業,潘家灣最多時一天游客超千人,人氣和財氣都有了,村民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。
連片路旁的李知環家門口,收購、分揀、過稱、裝箱、封箱帶殼板栗忙得不亦樂乎。李知環說:“路修好了,不僅方便村民賣板栗,也方便快遞車進村拉板栗,一天能銷2000多箱,路過游客也會帶幾箱板栗,連片路真正成了村民的增收致富路。”
羅田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陳春峰說:“我們正結合‘四好農村路’示范鄉鎮創建和示范片區創建,提檔升級村路,不斷完善配套服務設施,助力鄉村振興。”
看著連片路上來往的客貨車輛和風光秀美、產業興旺的鄉村美景,羅田縣副縣長葉錦明說:“依托交通優勢,踐行‘五共’理念,發展全域旅游,助力鄉村振興,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小康生活,將是交通發展永恒的主題。”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執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vigoraudio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