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生于宜昌的清華大學博士劉心志,最近完成了一項令人矚目的選擇:放棄留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機會,與同窗女友周冰倩共赴成都,投身國防科研事業。
這位從三峽宜昌走出去的青年,用10年清華時光打磨出“國之重器”的精密匠心,最終將才華傾注于祖國西部的國防事業。
7月9日,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專訪了劉心志及他的高中老師,聽這位“宜昌學霸”的青蔥歲月。
“做題家”的破壁之戰
“父親是一名工程師,從小他就帶我看機械結構。”電話那頭,劉心志的語調帶著笑意。這份對機械的癡迷,從小一直伴隨著他。
“他是典型的學霸級人物。”劉心志的高中老師,曾任宜昌一中201211班班主任、現任宜昌市教科院高中語文教研員的劉峻嶺回憶道,“在大型聯考中,他是年級前幾名‘輪流坐莊’的頂尖選手之一。”在劉老師眼中,劉心志并非靠“死讀書”取勝。“你要說他怎么特別刻苦,也算不上,班上比他更刻苦的同學也有。但他學得高效、聰明。”
劉老師特別提到,劉心志和4名同學組建了“學習互助群”,時常一起討論難題,無形中成為這個小群體的“帶頭大哥”。
讀博時,錄視頻給宜昌一中學弟學妹送學習秘訣。劉峻嶺供圖
2015年高考,劉心志取得659分,憑著清華大學“領軍計劃”踏入清華園,進入精密儀器系。初入清華的劉心志,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。“從小學到高中,我一直是‘小鎮做題家’,但在清華被碾壓了。”他坦言,來自北京、廣州的同學上課不翻書就能聽懂,而自己卻連教授的快節奏講授都難以跟上。
對此,他也給出了自己的應對方式:重拾高中作息。清晨背著塞滿教材的書包出門,全天駐扎教學樓或圖書館,中午趴在課桌小憩,直到晚上10點才返回宿舍。這種高三式的苦讀持續整整一年,才逐漸適應清華節奏。
由于成績穩居年級前列,大三還獲得國家獎學金,滿足清華直博基本條件。在2019年順利取得直博資格,進入清華大學智能微系統課題組。
“大國重器聽診器”:從課題研究到使命擔當
讀博期間,劉心志所在的智能微系統課題組承接了大量國家重大項目。在導師“立足國家需求”的教誨下,課題組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實干氛圍深深影響了他。他目睹了許多優秀的師兄師姐投身國防各領域,將所學化作守護國門的力量。
“我的導師是一位真正的大師,他不僅教我們技術,更傳遞著科技報國的信念。課題組的前輩們,就是我的榜樣。”劉心志說,正是在這種氛圍的浸潤下,他選擇了聚焦國家基建痛點的博士課題——無人值守感知微系統,這如同給橋梁、建筑安裝“智能聽診器”。
“這套傳感器系統,集成了多種傳感單元和智能處理算法在一個微型平臺上,能自主捕獲太陽能、風能供電,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測。” 他解釋道,當橋梁、建筑因極端天氣或老化產生隱患時,系統可實時預警,替代人工巡檢。
這項技術正切中國家從“大基建時代”向“大維護時代”轉型的需求,“讓基礎設施壽命延長,就是守護經濟發展命脈”。
劉心志認為系統微型化、自供能、智能分析等技術,有望用于對“大國重器”的檢測。“就像是為他們裝上了靈敏的‘神經末梢’和‘診斷大腦’” 正是在博士研究的實干過程中,他一次次體會到學以致用、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,更深切感受到將前沿技術應用于國家關鍵領域的價值與使命。
“我所學所做的東西,是真真正正能‘出活兒’的,能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、對國家至關重要的地方。”
劉心志在精密儀器系智能微系統實驗室
“精密”刻入鎧甲:抉擇時刻的初心
2025年畢業季,劉心志站在人生岔路口:是留在繁華且熟悉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找一份年薪百萬的體面工作,還是到陌生的新城市去投身國防科工事業。高薪誘惑真實存在,但他最終劃去了前一個選項。
“寫代碼不是我的追求。”劉心志坦言:“在課題組這些年,我深刻理解到技術的價值在于服務國家所需。我想讓博士所學鑄進真正的‘國之重器’。”
他花了巨大心力獲得的博士學位和錘煉出的技術能力,讓他不愿僅僅為了高薪成為一名“碼農”。“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,投身其中,以身入局,才更能體現我們這代人的擔當。”
選擇成都,則源于雙重引力:女友周冰倩與他共同認定“越是祖國需要的地方,舞臺越大”。兩人志同道合,決心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。
7月4日,劉心志正式入職成都某國防單位研發崗。工位上沒有驚天動地的機密,只有一行無聲的誓言——將清華淬煉的“精密”二字,刻進守護國門的鎧甲。
“我愿追隨者優秀的師兄前輩的腳步,在國防各業中發揮自己的力量。”對于未來,劉心志充滿信心。
劉心志與周冰倩
新程已啟,未來可期!
來源:湖北日報(記者張澤牧)
編發:魯天舒 黃珺
審核:胡瓊瑤
出品: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